发布时间:
2023-09-24来源:
宁夏日报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深一度·会客厅
来,一起解这道算“数”题
从中国宁夏到埃及开罗有多远?
隔山隔海,隔着两个大洲,即便选择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要飞行11个小时。
然而,如果换到另一个赛道,则只需“滴答”一秒。
可以无限快,可以无限远,这列超光速行驶的“数字列车”带给世界的改变,如此奇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在不同场合对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等作出重要指示。
乘“数”而上、加“数”前行,一场算“数”竞赛正在进行,“考生”遍布全球。
中国西北,一名体格不大的“考生”因适宜的气候环境、良好的算力基础、充足的能源保障、丰富的绿电供给等原因,在这场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张时荣 当下正是阿拉伯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的“黄金时代”。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中文联盟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理事长王锦红 中文是世界语言文明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埃中文化科技协会主席、埃及本哈大学及纳赫达大学阿拉伯语哲学文化教授萨维·萨维 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创造并重塑了人类世界。
9月21日至22日,以“创新驱动 数引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中阿博览会2023网上丝绸之路大会上,来自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府要员、顶尖学者、企业精英等各界代表,围绕数字创新、数字经济、全民数字素养等开展了多场主题演讲,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共谋蓝图、共商良策。
在全球数字发展的黄金赛道上,没有谁不想抢占先机。
有着得天独厚算“数”能力的中国宁夏,躬身为桥,联手世界,为这道题求解最优答案。
借“数”之力 教育改革从“一杯水”到“很多水”
“中国有句谚语,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比这更多的水。”在第六届中阿博览会2023网上丝绸之路大会高层论坛上,中阿关系专家、埃中文化科技协会主席、埃及本哈大学及纳赫达大学阿拉伯语哲学文化教授萨维·萨维用中国的这句谚语开启了当天的主旨演讲,“‘很多水’即为数字技术,它让我们冲破了空间的边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创造并重塑了人类世界,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更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数字教育加速了这一进程。”
萨维·萨维是一位“中国通”,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目睹了中国在教育数字化方面采取的诸多有效的行动,“中国在数字教育创新方面不仅仅限于教学设备的创新,还有办学模式的创新、学校治理方式的创新、教学资源供给渠道的创新、学习效果验证方法的创新等。在中国高校与优秀教师们交流学习的经验也给予了我很多灵感,对我回国后开展工作大有裨益。”
萨维·萨维认为,教育的数字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但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保持警惕,提升应对数字技术负面影响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走出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汇集多方力量,合力促成教学和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育治理。我们还应该重视人才的持续培养,利用数据的优势形成终身化教育机制,让人才队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此来面对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增长的现状”。
乘“数”出击 中文普及从“热起来”到“实起来”
在本届中阿博览会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很多外国嘉宾都会说简单的中文,有的人甚至可以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阿交往不断深入,‘中文热’在多个阿拉伯国家及地区持续升温,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突尼斯等国先后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联盟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理事长王锦红道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而且,‘中文热’在全世界范围内还将继续升温。未来3到5年,中国将同海合会国家300所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举办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共建中海人文交流和互鉴双语文库。”
长期以来,中文联盟通过数智赋能与模式创新,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实效的探索。“自2020年上线以来,中文联盟平台为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教师、学习者、学校、机构提供线上教学及辅助服务,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推动中文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可用、易学易用。”王锦红说,截至目前,中文联盟平台已服务全球202个国家、990万注册用户,与161个国家的1400多所学校、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董事长张时荣认为,当下正是阿拉伯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的“黄金时代”,如何乘“数”出击,让中文教育在海外从“热起来”到“实起来”,是所有推广中文教育的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数”为媒 宁夏搭桥从“有潜力”到“有实力”
本届博览会上,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对宁夏数字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宁夏的算“数”成绩单也着实亮眼:成功举办2023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大会、“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节点和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计划,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政务、数字化社会“四化”工程深入推进,算力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医疗健康、教育、城乡供水”等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形成了宁夏范例,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不断提升,城乡数字化均衡发展,社会数字化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宁夏有适宜的气候环境、良好的算力基础、充足的能源保障、丰富的绿电供给、优质的要素保障,宁夏将义不容辞、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算力新时代的重任。”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邀君算“数”,诚意满满,不仅有高规格的领导机制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组织保障,还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服务保障,“可以说,宁夏是数字企业创业的新福地”。
以数字发展“为媒”,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搭建合作“新桥梁”——宁夏既有潜力,更有实力。宁夏也将借助中阿博览会开放窗口,携手中国庞大的数字经济企业为伙伴,开拓阿拉伯地区新市场,将中阿经济合作推向新高度,共同拥抱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未来。
现场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老朋友和新伙伴
老友相见,分外欢喜。
在本届中阿博览会2023网上丝绸之路大会开幕式暨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带来了“企业智能制造实践”的主旨演讲——如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的业务痛点问题,全面提高和变革企业的关键竞争力。这场有“料”、有趣的演讲,引来台下百余位“知音”掌声阵阵。
走下主席台,尽管马上要赶到机场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但当记者问起对中阿博览会10年之变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时,马玉山还是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聊起了自己的“老朋友”:“我参加过几届中阿博览会,看到每一届都有新变化,感触颇深。”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中阿博览会用10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10年间,共有1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万客商参加博览会,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1200多个,涉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书写了一个个宁夏与世界牵手共赢的美丽故事。
如今,中阿博览会已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马玉山作为见证者,深以为傲:“记得第一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中阿携手、面向全球’,今年的主题为‘携手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共享新未来’,10年来,从博览会主题的变化可以看出,中阿之间的交流更深、更具体,合作的范围更广,内容也更顺应时代需求。”
10年之变,成绩斐然。马玉山也希望之后的中阿博览会不仅能将海外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还能让国内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们走出去,感受世界之需,结识更多“知己”,更好地为中阿双方企业相互交流合作搭建桥梁、创造条件。
本届中阿博览会,有老朋友,更有新伙伴。
易达资本创始人、沙中企业联合会理事长李晋吉是首次受邀参会:“第一次来到宁夏银川,被宁夏的美食美景及当地政府的热情、诚意所感动,除此之外,还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李晋吉用三个“没想到”来概括这次宁夏之行:“没想到宁夏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已经做得如此成熟;没想到宁夏虽然身处内陆地区,却在贸易链路、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上有如此独特的优势;没想到中阿博览会历经10年,已经结交了海内外这么多好朋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届博览会上,李晋吉不仅带来了“中沙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合作”的精彩演讲,还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产业出海的几个“锦囊”。
“易达资本总部位于沙特利雅得,是一家深耕中东地区的投资机构。”李晋吉说,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交流沟通顺畅、合作潜力极大,借助中阿博览会,更多的沿海及海外投资机构有机会知晓宁夏,“希望我有机会在中东将宁夏的相关企业做深度推介,到时候,我会作为一个老朋友,再来游宁夏。”
花絮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志愿服务展青春风采
9月21日,第六届中阿博览会2023网上丝绸之路大会开幕式现场,穿着白绿相间服装的志愿者穿梭在人群中,不停地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是会务保障工作中一支重要的青春力量。
“8月从学校发出的信息得知中阿博览会要招募志愿者,我第一时间申请报名。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在这样的盛会中贡献力量,是不可多得的历练。”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2022级学生丁佳美告诉记者,为做好这次博览会服务工作,她专门学习了礼仪接待,还提前从网上了解了往届中阿博览会的相关知识。
脸庞虽然稚嫩,肩膀却有担当。一连几天,丁佳美每天都要帮助来宁嘉宾搬运行李,并向外国友人介绍宁夏丰富的特产。
“在和外国友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对宁夏的了解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枸杞、滩羊、镇北堡西部影城……宁夏知名的特产和地标都能熟悉说出。”宁夏在世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让丁佳美倍感自豪。
“志愿活动最大的意义是在服务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中阿博览会期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服务岗位上发光发热,再苦再累都不怕。”丁佳美说。
三次相遇中阿博览会
约杨迪不容易,因为他很忙,力争将本次中阿博览会的最新情况通过自己的镜头,第一时间传播出去。
“作为一名90后新闻工作者,我先后参与了3届中阿博览会的采访报道任务,见证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中阿经贸合作成果。”中国新闻社宁夏分社记者杨迪忙里偷闲,匆匆和同行的我们见了面,讲述了他与博览会的故事。
2019年9月,入行不久的杨迪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与中阿博览会初次“相遇”:“在紧张密集的采访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阿博览会这一平台为宁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活力,博览会期间,近30家跨国公司携手宁夏共谋发展,签约成果362个,计划投资和贸易总额达1854.2亿元。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正是金秋九月所结下的硕果。”
2021年,第五届中阿博览会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科技感”给杨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搭建云展馆、云商城,开展了云洽谈、云签约,实现云逛展、云直播。这一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向善、服务于人’的含义。”
“今年,我再一次加入中阿博览会的采访报道队伍。此次博览会不仅有中阿工商峰会、大健康产业论坛等‘老朋友’,也多了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等‘新面孔’。”杨迪说,“我将通过镜头和笔,持续传播中阿博览会‘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