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09-24来源:
宁夏日报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深一度·会客厅
逐梦新程“路”与“桥”
——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推动务实合作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技创新项目部负责人 约翰斯·罗斯·穆莱索·哈里卡 我们将争取把这些在中国非常成功的技术推广到更多有需要的地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孙德刚 中阿科技合作应继续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构建新型科技合作伙伴关系。
图片来源:宁夏日报
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研究员 虞毅 互通有无,用我们的技术、产业与大家深度合作,共同为荒漠化防治作出贡献。
9月21日至22日,作为中阿博览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在银川召开。这场由科技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大会,聚焦科技与合作,300项先进适用技术发布对接、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4场分项活动接续举行,为这场“友谊之约”增加科技亮色。
技术转移 构筑科技之
创新合作是中阿务实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与16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日益成为全球应对挑战和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者。”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在视频致辞时表示。
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深化科技合作关系,广泛支持科技创新交流。在技术转移合作方面,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已形成链接数千家成员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共同促进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合作。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黄莹介绍,宁夏充分发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的重要作用,与有关阿拉伯国家共建了8个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在节水技术、防沙治沙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训,围绕椰枣产业、物联网应用、绿色智能节水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技术转移项目,培训了国际技术转移人才800多名,推动中阿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活动日益增多,跨国创业投资日益活跃。
“目前,中阿科技合作涵盖了太阳能、卫星发射、北斗导航、技术转移、5G通信、生物医药等,在多领域均有务实成效。我们会不断探索中阿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范本,开拓更广阔的科技合作前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表示。
成果落地 走实转化之路
2015年,科技部批准宁夏建设中阿技术转移中心。8年来,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通过中阿技术转移中心搭建的平台走出国门,走向更加宽广的市场空间。
“我们推介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已与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的企业签订了技术转移协议,培训技术人员2000多名,落地了以光伏农业为主的‘中卡光伏智能农业科技园’‘荒漠化治理国际研究中心’和‘特色植物组培中心’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要项目。”宁夏大学教育部中阿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孙兆军说。
在苏丹,宁夏遥感测绘勘查院的国产高分卫星,对青尼罗河5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地表现状等情况进行监测。
在约旦,宁夏固原天启薯业公司建成的600亩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突破了马铃薯在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平均亩产3151.4公斤,增产率达28%。
“先进”“适用”是本届大会技术的“高频热词”,也是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的关键所在。
荒漠化治理是全球性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双减少’。目前,我们还是按照近自然修复的方式,让土地恢复到原有的植被状态。”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研究员虞毅介绍。
“我们以盾构泥长石、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辅以造孔剂和黏结剂,制备出一种绿色高保水土壤,用于解决土壤板结及沙漠土壤低保水问题,对于沙漠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华南理工大学绿色高保水土壤制备技术团队相关负责人税安泽说。
相关技术一经推介,很快便引起热烈反响。
“这些用于防治荒漠化的先进技术,凝结着中国智慧和科技力量,我们希望将这些在中国应用非常成功的技术推广到更多有需要的地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技创新项目部负责人约翰斯·罗斯·穆莱索·哈里卡说。
路,在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具体实践中,越走越宽;合作,在一次次真诚友好的交流交往中,越来越深。
9月21日下午,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与埃及科研技术院续签了中国-埃及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继续开展交流合作。
这样的重点签约项目共有8个。坚持需求导向、务实精准合作,成为大会谋划签约项目的突出特点。
“我们连续多届参会,是因为相信它能为加强中阿开展深度广泛合作提供务实可靠的机会。”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院长易司玛仪·法拉基说。
搭乘开放合作的“东风”,宁夏将在科技合作领域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将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
为了办好本次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宁夏秉持开放办会理念,坚持区内区外联动、国内国外互动。科技部广泛动员全国各省市(区)科技部门征集技术成果、凝练科技合作项目,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自治区林草局、宁夏医科大学等单位,广泛征集和深入挖掘阿方技术需求,共同设计了系列科技交流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提升了会议质量。
成果秀
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
发布300项先进适用技术 8个重点项目签约
面向阿拉伯国家一次性发布了300项先进适用技术——9月21日,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进行了成果发布。
为落实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在科技部指导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阿技术转移中心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征集令一发出,收到了很多技术方案。中阿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阿方需求精准筛选并经过国内外专家推荐评审,最终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其中,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华南理工大学绿色高保水土壤制备技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26项技术。在资源能源利用领域,包括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井矿床开采综合技术、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光伏供水及水处理技术、天津大学垃圾气化焚烧技术等112项技术。
本次提供的300项技术知识产权明晰,技术经济性突出,适于市场化示范推广,契合阿拉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关切。
本届大会,还进行了8个重点项目的集中签约。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同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续签中国-阿盟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与埃及科研技术院续签中国-埃及技术转移中心框架协议。同时,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签约共建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分中心,将有效增强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内的合作伙伴力量。
此外,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与阿盟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在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宁夏农科院与埃及国家研究中心建立荒漠化防治领域科技合作、宁夏医科大学与阿拉伯科技海运学院阿拉曼校区药学院建立教学科研合作等。
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荒漠化治理、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
一场“绿色”视野的技术推介
在9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绿色创新发展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上,与会各方聚焦绿色创新共同行动,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污染控制等领域,发布了多项先进适用技术。
专场对接会中,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负责人何胜利,推介了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数据库和评估指标系统,可根据阿拉伯国家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使用双级评估指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朝军,推介了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数据库和评估指标系统……伴随着推介活动的不断深入,现场惊喜不断。
来自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沙特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分别分享了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与应用、生物质能及碳中和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成果。
中国-埃及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谢玛·海拉尔表示,中阿双方在落实绿色创新共同行动中的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尤为重要。沙特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执行董事潘峰表示,中国在光伏和风电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可以在新能源等绿色领域携手合作。
现场
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召开
分享荒漠化共同“考题”的丰富方案
9月22日,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召开并设置了荒漠化防治技术成果推介对接会。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阿盟环境和气象事务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等20多个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荒漠化防治这一国际性难题,分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技术,探讨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的潜在领域和可能途径。
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荒漠化、土地退化与干旱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始终是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坚定力量。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分享了生物降解沙障绿色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这种“以沙治沙”的方式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生物降解沙障使用寿命达到8至10年,且平均造价降低约5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研究试验站、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分别分享稀疏经济作物支架型地下根际灌溉技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基于水分平衡的造林种草固沙技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国际履约处处长王骅介绍了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与目标。
与会嘉宾认为,此次研讨会深化了荒漠化防治经验的互学互鉴,希望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深入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为实现全球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40年土地退化减少50%目标作出贡献。
中阿地学国际合作研讨会召开
拓展中阿地学合作“朋友圈”
9月22日,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召开中阿地学国际合作研讨会,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及约旦国地质部门的多名专家,线上线下分享了中国地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矿业合作领域的最新成果及经验,共同展望地质调查合作的前景。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地学合作研究室副主任陈喜峰认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多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亚洲矿业开发形势及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援外人力资源合作项目负责人韩九曦,在线上分享了援外培训助力构建中阿地学国际合作“朋友圈”,推进各层次间的地学与矿业领域务实合作。宁夏地质局副局长吴加敏表示,将继续利用好中阿博览会平台,持续跟进中阿地学合作热点,持续发挥作用。